SEO策略

关键词覆盖、索引量、排名、点击率、转化率

职业发展和具体工作的「抓重点」

indiepop2017-06-26 10:57:180℃

 作为一个低产的公众号,隔了多个月才发布了这篇,继续以职业发展为重点来说其中的突破口。本文内容如果一言以概之,即“抓重点”。认为可以说,真正懂得抓重点的人,哪怕假设在自身的专业技能本身角度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,工作成果也一样能够脱颖而出。

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固定的,再努力的人也变不出额外多的时间来。什么每天睡4个小时,车上马桶上还要看书等等,若能挤个常人两三倍时间出来已经非常厉害了。但到工作上,个人产出之间可以产生的差距,可远远不止这个量级。工作的成果,肯定不是拼时间拼出来的。时间是个有限资源,它的分配方式重要于总量,而其合理的分配目标,就是这边所说的“要抓的重点”。

目标是超越自己

我工作一年多的时候进了一家公司。面试的时候,HR问了那世上最俗的面试题:请说3个你的优点,请说3个你的缺点。当时我回答说有个缺点是不喜欢做重复工作,现在想想还挺心机的,因为我觉着这其实该是看着像缺点的优点嘛,毕竟不喜欢重复工作,就意味着会不断去拓展新的方法。未意料结果HR在这个问题上给了差评:”但是大多数工作都是重复工作的啊,你只能去做“。

后来只要是有可能我仍然是尽可能的避免重复工作。其中比如至今几十次的各种分享、培训、演讲的PPT,几乎没用过重复的。每次无论从内容组织、具体案例,甚至是PPT的样式都会有新的内容。因为每次做的时候的思考过程,讲的时候的听众反馈,通过这些都能明确的发现之前做的具体哪一块还可以进一步改进。加上不断的实际去讲的过程,最终就连我最不擅长的和人去讲,也变得略得心应手。

不做重复工作的本质,不是每次做的时候都变一个全新的花样出来,比较难以做到。一般先是每次做的时候都找到重点,针对性改进。当然改进的幅度总是相对大一些比较合适,就如别是每次做PPT给新增个一页进去,那样见效太不显著。同时,等已经把一套完善流程形成之后,所谓的不重复工作,可能就更多的是自己负责建立流程,让人来实施流程。

二八定律与解决方案决策流程

或许已经听说过二八定律——工作中80%的成果,是由20%的工作量所带来的。我尽量在这里结合些情况阐述的更清楚些。

我目前在做的是外包业务,外包也可以分些略有不同的情况,我做的姑且可以叫它轻咨询模式——如果有项目需求来外包,我这一般的报价低于、甚至可能远低于全职把我们的人招过去的月均成本。

那么只要不笨,大家都能想明白的是,这模式下,一个人必定是同时做几个项目的,不然铁定赔本。但为什么一个人同时做多个项目分散了精力,对方公司还是会认可这样的模式?

正因为80%的工作成果,是20%的工作量产出的。

只要做了真正性价比高的那部分事情,这样对方公司就能只用招人大概20%-50%的成本仍然达到预期80%的效果,皆大欢喜。且这里对比的前提,是对方公司已招到人以后的稳定状态来的,而挖人的时间、金钱(猎头渠道等)成本有时更厉害。

但前面的只是数学题。这个模式真正成立的基础建立于,如何精确去确定哪20%的工作量能产出80%的效果。

专业理论知识、常年项目经验、行业竞争分析等多个方面,都把客观情况全面分析下来,再思维导图分级展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,和它们对应的复数待选方案。将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互相PK,再是一个个解决方案互相PK。每个方案分别对什么预期指标会有帮助?效果长期还是短期,或者说可以形成模式(尤指可规模化扩大)?风险性是高是低,是否需辅以备用方案一起上?这样走过一个严谨的思考路线,才会找得到真正重点所在。如果被问到为什么用方案B的时候,答不出之所以不用方案A的所以然,那这就是不靠谱的。

(限于篇幅上面一段写的比较简略,但信息量比较大,或可单独抽出来看)

以前在大公司的时候(几千人规模),我一直不喜欢什么需求评审会,一群人争哪个项目重要哪个不重要,既耗时间又不一定会得到真正合理的结果。但后来在小公司一段时间(几十人规模),才发现大公司如果叫一团乱糟,那许多小公司的做法就是一坨屎了。没有明确的流程、优先级制定,当然更没有评审会,于是频繁的出现各种“看心情”的情况,很难会是全局角度的重点事项优先。

回首来看,大公司的需求评审会之类的,也确实不该多做苛求,毕竟连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有时都梳不清楚重点,一群人的需求放一起,大家都说自己的重要,要挑出重点来是蛮难的。大公司真的是有屹立着的道理的,可惜我没到BAT去见识下它们的做法。

发现更大的世界

接上面的内容,眼界决定很多事情。

我经常和人说,先到节奏慢的小公司去用宽裕时间学习,积累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再跳到大公司,了解大公司工作流程并且积累履历,再……

这些是适合大多数人的,却未必适用于出色的人。

我有个朋友,和我同龄但小我一届,在认识她的时候她刚工作一年。我当初已经工作五年可能可算事业略小成了,觉得她做着一份看着可能有意思,但强度高、收入又不理想的工作挺不值的,应该决定下来往哪个方向去掌握专业技能。而她却说,她并不急着确定自己去做什么,因为看到的还不够多,她最理想的是先到创业孵化器等地方去工作,看优秀的创业者们都是怎么做的、商业逻辑等又是怎么样的,从而再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——不然可能好的方向自己压根就没了解到它的存在。

当然,我那朋友现在已经在一家创业孵化器工作了。

抓重点,或说做出最佳的选择,前提一定是待选项足够多。把自己放在更大的世界,才会看到更多的可能的选择。

上一篇:关于工作增速的观点杂烩

上一篇:同理心与正直,共存或不共存的两种特质
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