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O策略

关键词覆盖、索引量、排名、点击率、转化率

有关教育之浅见

indiepop2017-08-29 14:45:090℃

 我不太喜欢做决策,一方面是因为性格中仍存在些优柔寡断的缺点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考虑事情比较全面。全面考虑之下,很容易看到一件事情的利弊两面潜在因素,在两面的相互影响下,断言一件事的最终利弊是很难的。

做决策的难度,并不主要取决于那件事重要与否,而是那件事的利弊清晰与否。因此,有些非常重要的决策,却是很容易做出的。我人生至今,做过的最重要也最正确的决策,就是退学。

限于原生家庭及其它等等因素,按部就班的话我的人生实在看不到什么出路。可能是公务员,也可能是IT公司一个毫不起眼的员工。比如我那时一直觉得,工作以后我肯定不会去当管理层,那多麻烦啊。而在21岁那年,同龄人还没毕业的时候,就被赶集网的CEO亲自挖了过去受到重用,那时名义上的下属也有那么几十个。

事实上,我到现在仍是不太喜欢管理层这角色,累赘的团队容易拖累事。但走上自己的路,发现那些年家里人和老师们从来没告诉过自己的世界,就知道世上可能性还有着很多很多。

回到前面来,不管怎么说,本科退学的结果仍然是只有高中文凭。工作方面应该没什么影响,互联网行业的好处就是重履历与经验,当这两方面碾压竞争对手的时候,没见过有上级或HR觉得学历有任何问题。同时估计我想不开回去打工的几率也是蛮低的。但总仍有些政策问题,国家级政策典型的如移民,又如中欧、长江等顶级商学院的招生政策也至少是本科之上。

我妈做成人教育这行,和我说目前成人教育非常好混。成考和高考类似,都需要统一招生考试。但北京的高中起点升本科为例,满分600,去年文史类最低分数线145,理工类110分。我第一反应就是,选择题占比多少?后来发现选择题占比还真不低。加上因为住在人民大学旁边,上课十分方便,想了想还是补个学历吧。

于是,开始参加成考的考前辅导。阔别七年回到课堂,和当年有些微相似的环境,引起许多回忆,有些事情似乎也就开始想的更明白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人大高中起点的课程,只有文史类,考试科目为语数英加历史、地理。作为一个当年选化学的理科生,历史地理基本从头学起。

哪怕是纯应试性的辅导,我仍然对历史有那么些的兴趣。历史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。「科学」的最大好处是,人类开始往前看,开始觉得过去的自己是无知的,因此时代进步很快,而古人很少这么想。

尤其是曾经的基督教徒,他们认为《圣经》之中已包含了宇宙的所有重要事情。当然圣经篇幅有限,很多小事情提不到,他们认为,那是因为上帝觉得那些事无关紧要,就不让写到圣经里面了。乍听上去倒也没毛病,实际信不信就取决于自己有多脑残了。

但是,还有个本应该很浅显易懂的道理,许多人却没意识——现代人几十年的智慧成就,和过去几千年下来积累的智慧,无疑总有那么部分的不及之处的。我时常看些顶尖创业者的采访文章,诸如美团的王兴、瓜子二手车的杨浩涌(他之前是赶集的CEO,挖我的那个),都提到《孙子兵法》的具体一些观点,并且说那些观点是他们实际行事时的准则。(孙子兵法里我最遵循的行事准则是先胜后战,做事无论是等时机还是先行初步筹备,都等到确定基本能成功时,再付出成本去做它)

最近在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虽然书里面大量的作者主观观点,对历史人物的心里所想进行推测等等,肯定算不上严谨的历史书,但好就好在,作者在竭力的设法把某些事件的「本质」原因剥离出来,尤其是人性方面的,读着不断能给人些许启发。而历史教程,它并非完全不谈「本质」问题,却集中于客观情况如何,因此导致了什么样的改革或是其它。

在比较小的时间粒度上,无疑是人的想法,对结果的影响更大。比如历史课程说秦国当时最富强,以及一些其它客观因素,因此秦始皇就统一了全国。却从不会提,为什么秦始皇想统一全国?历史上这么多皇帝,懦弱的、贪玩的、想做番大事却没能力的,多了去了。像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这本书,就设法着重从各个皇帝年幼时的遭遇,来推测这些如何对他即位后的行为产生影响。如果对心理学有所了解的话,必会知道童年境遇对成长后性格影响很大(包括不在记忆中的是否曾母乳哺育等等),因此《明朝那些事儿》选择的切入点挺不错的。

因此,历史课程更多让人了解历史事件本身,却很难让人从历史事件里面汲取经验。这么说其实也不严谨,因为书里面诸如说了不要像桀、纣那样当暴君。不说我也知道啊。。。

历史课程只是比较不靠谱的话,地理课程我就很难看到有什么好处了。

老师上课时,讲到地震带,四川一带是地震高发区。因此,老师说,他老婆带孩子去玩的时候,他就叮嘱,一定要立一个空啤酒瓶在桌上,万一它倒了,这样就可以在地震的第一时间发现情况,从而自保。随后老师总结,你们看,学地理还是很必要的吧。

蛮悲哀的事。毕竟对于老师,如果不竭尽全力去找些理由出来,他就无法证明自己做的事情的意义。

我很喜欢《人类简史》这本书,我觉得其中最精彩的一点(没有之一)的是,作者提出,研究证明现代人虽然生活质量显著上去,幸福程度却没高于过去的人。既然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,包括不断汲取历史经验,却最终没让我们更幸福,那么,研究历史是否是全无意义的?作为一个历史学家,可以对自己的领域做最根本的质疑,可谓是种魄力。

当然一般人是没这种魄力的,这也不是什么错事。

再到英语课,一上来老师说了许多,但凡有问题电话联系她,可以一对一的辅导。最后又提到,以前成考有个学生三十多岁,一直和她保持联系,有一次那人问她,可以给我孩子做辅导吗,小升初。她回答说,我考虑下吧。

暗示的有点直接了啊喂!这业务范围有点太广泛了吧喂!

老师本人没啥毛病,做些外快一般对别人没坏处,自己多赚点钱对自己孩子也好。课外辅导现象在教育行业不能更普遍。本质原因还是工资低呗。

诸如明朝,官员工资特别低只够吃饭,哪怕一品官也差不多,逼到人不得不贪。朱元璋痛恨贪污,小贪就杀头,官员大部分被杀,人人恐慌,但仍然还是都贪。不然总不能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,终于当上官员,只为了全心全意给人民服务吧?这不是赚钱多少的小问题,而是否定自己人生意义与否的大问题。

因为工资低,大多数老师就去赚外快了。但好像有部分老师确实是不做课外辅导的,比如我的一位高中数学老师,可能是生源太差的关系。工资低,没外快,又干着苦活,正常人最后都会变得容易有些心理问题。

现在的我,如果别人不给我面子,我不太会给对方留丝毫面子。但尤其在退学前的我是完全两个样子的,很懦弱。而我那位数学老师人生不得志,但人总得找存在感吧,欺压学生就成为了一个选项。估计还不敢找看上去比较难欺负的学生,找个平时话最少看上去最没用的吧。

索性毕竟是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,老师不会过于过于的离谱,做出的些事只不过让现在的我会狠狠的朝脸给一拳过去。对比着电影《熔炉》里面的被爆菊男生拖着老师卧轨双亡的事件(这段是真实发生的事),一点也没什么。

但本质原因都一样,因为教师薪水低日子不好过,于是要么赚外快,赚不到外快也要设法找存在感。如果不幸已踏入后者环节,那么在动辄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,逐步发生愈发离谱事件的概率就很高了。归根结底,教育制度问题。

薪水低,所以教师质量一般也是堪忧的。

语文课程,说议论文。老师说,勤奋就会成功、不勤奋就不可能成功,文章里面,像是举个爱迪生这样名人的一个例子,就可以充分证明前面的观点。

那个,好像老师的逻辑学的有点差啊,归纳法是这么用的么。据说西方一些国家,批判性思维在中小学课程里面就有。真是差距。

也不是老师的毛病,据观察逻辑能力过关的人占比着实不多,一般这层次的人没人肯去领个低薪水当普通教师(名校教授等应该除外)。仍然是体制问题。

于是各种各样情况下来,绝大部分学校难以给到学生一个真正理想的知识层面上的教育。但我认为尤其对于中学阶段,对于中二病高发的学生群体,知识层面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,而是三观上的导向。

像前面提到的我高中时那位数学老师,绝对的使得我更厌学。大学时的数学老师,也是脸上永远摆着「不爽」两个字的老师,我认为我大学数学考8分(选择题4分一题)和他们并非是无关系的。

幸运的是,还有着少数的老师,对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。这不是说哪位老师发现了一个差生的心灵中的美好,于是循序善导改变了那个学生的人生什么的,正常人都没那运气,我就更没了。一个老师动辄面对几十上百的学生,一般能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是很少的。

但同样花的精力少,也仍然比较容易看出一位老师是否具有「同理心」,即,是否真正是在乎学生的。

需要感谢我的高中化学老师,对我少有指责、总是笑着对着学生们,高考之后还请我们到她家里去玩。高考之后,我曾在人人网发了一篇文章最简单的总结了高中三年,她用「悄悄话」(别人无法看到的)做了回复,刚翻了一下:

「最有想法的学生也是最难接近的学生,很容易让我生气的学生也是很容易让我感动的学生,但是最后小草觉得闻一会做好他希望做好的事,小草很真心的支持他,要坚持要努力哦。PS沉默的张闻一原来很绅士!!」

尤其隔这么些年来看,觉着当年应该已经三十多岁的老师,能用这种语气来写东西,也是没谁了。

高考之后,我和她已毫无利益关系,且也算不上多关系好的学生,她却仍然会花时间来做鼓励。

因为人与人之间经常有利益往来,有时不容易看出别人做一件事的实际动机。于是,我所总结的判断一个人是否会真心为他人着想的简单方式是:

若双方毫无利益关系,TA是否会帮助你;若在双方利益冲突时,TA是否有任何一次曾确实牺牲自己利益主动退步过(一直主动退步的是傻子。但只要有但凡一次退步,就说明对方思考逻辑里面有替人考虑那一环节)。

很多教师,是缺乏或至少没有足够的同理心的,这是教育的悲哀。

我的这位高中化学老师,也没对我做过多少事,远提不上感动。但这些事对我的意义是,我想成为她这样的人,一个真的会为别人着想的人。这就比一切其他的都重要了。

读者中恐怕没几个老师,更没人能改变教育制度。但仍希望看了本文能有些许感触,就像是更加觉得「同理心」真是个蛮重要的东西。

上一篇:入行或转行的头几年职业发展流程浅析

上一篇:返回列表
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网友评论